2024年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:避免被套路化
更多申论材料与范文金句获取
申论技巧方法案例
各位考生已开启新的备考之旅。但是,对于申论该如何学习,却始终是很多人心中的“痛”。为了快速掌握答题技巧,有些考生掉进了套路化、模板化的“坑”,认为熟记一些所谓的框架,就能提高分数。事实上,申论作答是非常客观的。之所以试卷有给定资料,就是为了给考生们提供作答依据。可见,申论作答的首要原则,就是老老实实看材料。与材料“背道而驰”的各种表现,都会影响你的申论分数。因此,我们从大量考生的实际作答中,总结出常见的5个套路化特征,赶紧对照自查一下吧!
1、作答语言“高大上”
很多考生一写申论,就觉得必须要有前置概括,每个词、每句话都必须是高度凝练、文采洋溢的表达。于是,有些人会专门背诵规范化表达,在做题时思考材料对应的规范化表达是什么,把时间浪费在了对材料的“二次处理”上。
其实,如果材料本身意思非常明确,是没有必要进行过度改动的。比如:2019年河北省考乡镇卷第二题:概括塔元庄村实现产业兴旺的举措。
材料第三、四段提到:
材料中“利用荒废河滩打造木屋小镇”是塔元庄村发展旅游产业的举措,可以直接摘抄,作答起来快速又准确。而有些考生深受规“规范化表达”的影响,写成“盘活闲置资源,完善基础设施”。这样反而使塔元庄村独有的做法显得不明确,到底盘活的是什么资源,完善了什么设施,在答案中无法准确体现,也容易让阅卷官识别不到关键词,影响最终判卷。
2、作答条理“很主观”
在申论作答中,“有条理”是一项基础要求。考生呈现的答案要合理分条,让阅卷官看起来更加清晰,会更有利于得分。
因为在阅卷规则中,一般都是“踩点给分”,也就是说,考生的答案中有符合阅卷规则的要点就得分,多写的不会倒扣分。于是,很多“深谙”申论阅卷之道的考生认为,答案点写全最重要,至于怎么分条无所谓。
因此,“如何分条才算合理”是很多考生容易忽略的问题,写答案时往往“跟着感觉走”,完全不顾材料的逻辑提示。比如:2021年江西省考县级卷第一题:概括永济村致富的经验做法。
材料第三段提到:
在本段材料中,“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村办企业”是比较明显的做法,大部分考生都能写到这一条。但是,有些考生看到本段中还提到“人才”,就认为这个关键词和前面的“办企业”意思不一样,把“培养人才”单独列成一条。
其实材料表达的意思是“办企业需要人才”,送青年农民去学习,也是为了办好企业。把这些内容放到一段,就说明材料逻辑认为“利用本地资源”和“培养人才”是属于发展企业的两个方面,放到一条答案里会更合适。
虽然分成两条作答,也能保证本段的信息点都写到。但是从阅卷官的角度来看,答案分条和材料逻辑不符,是非常容易发现的,也直接体现出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不足。
而阅读理解能力是申论考察的基本能力,所以说,按照材料逻辑分条作答,也是得分关键之一。
3、作答要求“不在意”
很多考生都知道审题的重要性,但会觉得申论的作答要求大同小异,对做题影响不大,往往看完题干就直接看材料了。其实,任何一道申论题的答案,都是题目和材料共同决定的。而完整的题目既包括题干,也包括要求,忽略作答要求也很容易导致失分。
比如:2021年贵州省考B卷第三题:请你根据“给定资料3”,分析为什么村民抱怨“便民服务站一点都不便民”,并提出解决的建议。要求:内容全面,条理清晰,有针对性,不超过400字。
本题实际上是要回答两项内容:问题和建议。要求提到“有针对性”,则是指建议要针对问题提出,提示考生作答时最好形成问题和建议一一对应的形式。
而2021年四川省考行政执法卷第四题:根据“给定资料4”请分析M市未成年人去酒吧饮酒消费“屡禁不止”的原因,并提出解决建议。要求:紧扣资料,内容全面,语言准确,简明,不超过500字。
本题也是要回答两项内容:问题和建议,但要求中没有强调针对性,则本题作答把问题和建议分成两个部分即可,不形成一一对应的形式不会影响得分。
4、作答结构“很完整”
有些考生在了解不同题型的作答思路后,容易在作答时“照葫芦画瓢”,把材料信息往框架上去套。实际上,作答思路只是从概率而言,总结出比较常见的方法,并不是绝对唯一的作答形式。
申论作答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全面地把材料逻辑和意思体现出来。比如:2021年河北省考县级第三题:“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,仅有‘形变’是远远不够的,‘蝶变’才能永葆生机。”请根据给定资料3,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。
按照词句解释题的常规思路“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”,答案可以先整体解释这句话的基本含义,再阐释这句话内涵的具体体现,最后总结对策。
不过这句话体现出“形变”和“蝶变”都是企业发展的做法, 那么本题的“为什么”和“怎么办”两个部分本质上是一样的,都是写对策,则答案中有这句话的基本含义(是什么),和企业发展的对策(为什么),就已经把这句话解释清楚了。
但是有些考生觉得不按照完整框架答题就不对,把材料中的对策写完后,实在没有内容可写,就把前面各方面对策进行重复性总结,硬生生放到答案结尾,反而向阅卷官暴露出思路的僵化,这样大可不必。
实际上,即使不知道答题框架,从尊重题目和材料的角度去解题,也是完全可行的。就像这句话体现出两个方面,也就是说企业发展不仅要形变,更要蝶变。那么,答案中把企业发展的形变是什么,蝶变是什么分别解释清楚了,这句话的意思同样清楚。因此,这句话就算不按照词句解释题的固定思路答题,依旧可以得到高分。
5、作答内容“想当然”
很多考生在做前面小题时,多少都还能“从材料出发”,可一到大作文就开始“天马行空”。要么就根据自己对题目和材料的理解,总结几个相关的论点,要么就按照自己背诵好的观点或者范文,直接复制照搬。
其实,不管是小题还是大作文,申论答案都不能抛开材料,否则就会因为不准确而失分。比如:2022年陕西省考B卷大作文:“给定资料3”中提到“村里的发展,既要摘掉‘穷帽子’,又要改变‘老样子’,还要留住‘好根子’”。请深入思考这句话,联系实际,自选角度,自拟题目,写一篇文章。
有些考生一看是熟悉的农村话题,根本没仔细看材料,就想当然地写出三个分论点,摘掉穷帽子是脱贫致富,改变老样子是完善设施,留住好根子是培养人才,诸如此类。
其实一句话是什么意思,是由这句话所在的材料决定的。而材料3非常明确地指出,村子变富是通过发展集体经济,改变样子是开展环境整治和促进乡风文明,留住根子是挖掘历史文化。根据材料原词原意写答案,不管是在哪类申论题目中,都是确保得分的关键。
以上“套路”,你到底中了几招呢?不管之前你是否被套路化,从今天开始,一定要注重申论作答的客观性,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。继续加油吧!
申论技巧方法案例
各位考生已开启新的备考之旅。但是,对于申论该如何学习,却始终是很多人心中的“痛”。为了快速掌握答题技巧,有些考生掉进了套路化、模板化的“坑”,认为熟记一些所谓的框架,就能提高分数。事实上,申论作答是非常客观的。之所以试卷有给定资料,就是为了给考生们提供作答依据。可见,申论作答的首要原则,就是老老实实看材料。与材料“背道而驰”的各种表现,都会影响你的申论分数。因此,我们从大量考生的实际作答中,总结出常见的5个套路化特征,赶紧对照自查一下吧!
1、作答语言“高大上”
很多考生一写申论,就觉得必须要有前置概括,每个词、每句话都必须是高度凝练、文采洋溢的表达。于是,有些人会专门背诵规范化表达,在做题时思考材料对应的规范化表达是什么,把时间浪费在了对材料的“二次处理”上。
其实,如果材料本身意思非常明确,是没有必要进行过度改动的。比如:2019年河北省考乡镇卷第二题:概括塔元庄村实现产业兴旺的举措。
材料第三、四段提到:
材料中“利用荒废河滩打造木屋小镇”是塔元庄村发展旅游产业的举措,可以直接摘抄,作答起来快速又准确。而有些考生深受规“规范化表达”的影响,写成“盘活闲置资源,完善基础设施”。这样反而使塔元庄村独有的做法显得不明确,到底盘活的是什么资源,完善了什么设施,在答案中无法准确体现,也容易让阅卷官识别不到关键词,影响最终判卷。
2、作答条理“很主观”
在申论作答中,“有条理”是一项基础要求。考生呈现的答案要合理分条,让阅卷官看起来更加清晰,会更有利于得分。
因为在阅卷规则中,一般都是“踩点给分”,也就是说,考生的答案中有符合阅卷规则的要点就得分,多写的不会倒扣分。于是,很多“深谙”申论阅卷之道的考生认为,答案点写全最重要,至于怎么分条无所谓。
因此,“如何分条才算合理”是很多考生容易忽略的问题,写答案时往往“跟着感觉走”,完全不顾材料的逻辑提示。比如:2021年江西省考县级卷第一题:概括永济村致富的经验做法。
材料第三段提到:
在本段材料中,“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村办企业”是比较明显的做法,大部分考生都能写到这一条。但是,有些考生看到本段中还提到“人才”,就认为这个关键词和前面的“办企业”意思不一样,把“培养人才”单独列成一条。
其实材料表达的意思是“办企业需要人才”,送青年农民去学习,也是为了办好企业。把这些内容放到一段,就说明材料逻辑认为“利用本地资源”和“培养人才”是属于发展企业的两个方面,放到一条答案里会更合适。
虽然分成两条作答,也能保证本段的信息点都写到。但是从阅卷官的角度来看,答案分条和材料逻辑不符,是非常容易发现的,也直接体现出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不足。
而阅读理解能力是申论考察的基本能力,所以说,按照材料逻辑分条作答,也是得分关键之一。
3、作答要求“不在意”
很多考生都知道审题的重要性,但会觉得申论的作答要求大同小异,对做题影响不大,往往看完题干就直接看材料了。其实,任何一道申论题的答案,都是题目和材料共同决定的。而完整的题目既包括题干,也包括要求,忽略作答要求也很容易导致失分。
比如:2021年贵州省考B卷第三题:请你根据“给定资料3”,分析为什么村民抱怨“便民服务站一点都不便民”,并提出解决的建议。要求:内容全面,条理清晰,有针对性,不超过400字。
本题实际上是要回答两项内容:问题和建议。要求提到“有针对性”,则是指建议要针对问题提出,提示考生作答时最好形成问题和建议一一对应的形式。
而2021年四川省考行政执法卷第四题:根据“给定资料4”请分析M市未成年人去酒吧饮酒消费“屡禁不止”的原因,并提出解决建议。要求:紧扣资料,内容全面,语言准确,简明,不超过500字。
本题也是要回答两项内容:问题和建议,但要求中没有强调针对性,则本题作答把问题和建议分成两个部分即可,不形成一一对应的形式不会影响得分。
4、作答结构“很完整”
有些考生在了解不同题型的作答思路后,容易在作答时“照葫芦画瓢”,把材料信息往框架上去套。实际上,作答思路只是从概率而言,总结出比较常见的方法,并不是绝对唯一的作答形式。
申论作答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全面地把材料逻辑和意思体现出来。比如:2021年河北省考县级第三题:“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,仅有‘形变’是远远不够的,‘蝶变’才能永葆生机。”请根据给定资料3,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。
按照词句解释题的常规思路“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”,答案可以先整体解释这句话的基本含义,再阐释这句话内涵的具体体现,最后总结对策。
不过这句话体现出“形变”和“蝶变”都是企业发展的做法, 那么本题的“为什么”和“怎么办”两个部分本质上是一样的,都是写对策,则答案中有这句话的基本含义(是什么),和企业发展的对策(为什么),就已经把这句话解释清楚了。
但是有些考生觉得不按照完整框架答题就不对,把材料中的对策写完后,实在没有内容可写,就把前面各方面对策进行重复性总结,硬生生放到答案结尾,反而向阅卷官暴露出思路的僵化,这样大可不必。
实际上,即使不知道答题框架,从尊重题目和材料的角度去解题,也是完全可行的。就像这句话体现出两个方面,也就是说企业发展不仅要形变,更要蝶变。那么,答案中把企业发展的形变是什么,蝶变是什么分别解释清楚了,这句话的意思同样清楚。因此,这句话就算不按照词句解释题的固定思路答题,依旧可以得到高分。
5、作答内容“想当然”
很多考生在做前面小题时,多少都还能“从材料出发”,可一到大作文就开始“天马行空”。要么就根据自己对题目和材料的理解,总结几个相关的论点,要么就按照自己背诵好的观点或者范文,直接复制照搬。
其实,不管是小题还是大作文,申论答案都不能抛开材料,否则就会因为不准确而失分。比如:2022年陕西省考B卷大作文:“给定资料3”中提到“村里的发展,既要摘掉‘穷帽子’,又要改变‘老样子’,还要留住‘好根子’”。请深入思考这句话,联系实际,自选角度,自拟题目,写一篇文章。
有些考生一看是熟悉的农村话题,根本没仔细看材料,就想当然地写出三个分论点,摘掉穷帽子是脱贫致富,改变老样子是完善设施,留住好根子是培养人才,诸如此类。
其实一句话是什么意思,是由这句话所在的材料决定的。而材料3非常明确地指出,村子变富是通过发展集体经济,改变样子是开展环境整治和促进乡风文明,留住根子是挖掘历史文化。根据材料原词原意写答案,不管是在哪类申论题目中,都是确保得分的关键。
以上“套路”,你到底中了几招呢?不管之前你是否被套路化,从今天开始,一定要注重申论作答的客观性,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。继续加油吧!